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:“求学问,需学问,只学答,非学问。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:“发明千千万,起点是一问。”问,是点燃智慧的火花;问,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;问,是学生学习的动力。学问学问,要学习就必须问。本文赋予“问”的涵义是:“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质疑问难,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,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,提高学生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。” 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中,常常发现学生不想问。学生不想问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是没有问题不想问,另一类是有问题不敢问。这里主要讨论有问题不敢问的情况。 在教学过程中,有的学生想问而不敢问,我们曾据此进行教学心理诊断,从学生方面而言,其诱因来自两方面。 一是生理诱因。如有的学生口吃、结巴,或者发音不准、口齿不清、方言过重,如把“老师”说成“老西”、“书”说成“树”。这些学生开口说话常常引起其他同学哄笑,以至于造成这些学生羞于提问怕出丑的心理,即使在老师的鼓励下被动提问,也常常因词不达意、重复、停顿,不能完整、准确表达意思而不敢再提问。 对于学生生理方面的诱因,教师除了让医生对学生的发音器官的问题如口吃、结巴进行矫治外,还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。教师要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,决不能夹带方言土语,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听录音、广播,让他们多练绕口令,纠正易发生错误、易混淆的读音。在教学中,创造机会,由简单到复杂地让这些学生多表达,并不断让他们体验到成功、进步,当他们能讲标准、流利的普通话的时候,也就敢于提问了。 当学生还是由于语言原因而不敢问时,教师不妨让学生准备问题卡片,让学生把要问的问题写在卡片上,这不失为鼓励学生敢问的一种好方法。 二是心理诱因。学生没有心理优势而不敢问。心理优势是相对于心理劣势而言的,表现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。 为了说明什么是心理优势,首先应明白“物理场”和“心理场”两个概念。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,其心理世界可以理解为“心理场”,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可以理解为“物理场”,人的活动则是“心理场”和“物理场”的相互作用。如果“心理场”和“物理场”相适应,人便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,心理便处于优势状态,这时有利于人的活动的进行。 反之,如果“心理场”和“物理场”不适应,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,人便感到心理危机和心理压抑,心理便处于劣势状态,不利于人的活动的进行。 例如,在宽广的运动场上划出一个30厘米宽的轨道,让人在该轨道上骑自行车。骑自行车的人感到很安全,一般能骑得轻松、自如。反之,在一个两边都是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上架设一个30厘米宽的独木桥,让人骑车过独木桥,由于这种“物理场”和人的“心理场”不适应,恐怕没有几个人敢骑过去。 造成学生心理劣势的原因很复杂,有社会、学校、家庭和学生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。从教师的角度看,由于“师道尊严”的观念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,为了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“权威”,有的教师不惜对学生“心理施暴”。 心理施暴又称心灵施暴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对学生心理施暴,其后果不仅有即时效应:给学生心理造成创伤,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,窒息学生的问题意识,抑制学生质疑问题的精神,妨碍学生的智力发展;而且有远时效应:使学生心理受到歪曲,影响学生人格健康发展,使得学生走上社会后不敢质疑问难,明知不对少说为佳,唯唯诺诺,谨小慎微,怯懦委琐,甚至“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”,言不由衷,表里不一,成为社会上的“伪君子”。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