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”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。教育要以人为本,着眼人的发展。走进新课程,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、教学方法,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,面对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,我一直在思考,在新课程改革中,我们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t我谈几点看法供广大教师参考。
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、富于平等和民主精神的教师。 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。只有在爱的基础上,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,才会把他的青春、智慧,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,献给教育事业。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、自然的、真切的喜爱之情。这种爱又是理智的,它既具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心,但又不存在偏爱与溺爱;不存在迁就和姑息。在平时,我注意挖掘学生一些不引人注目的“闪光点”,选择有利时机,适当加以表扬、鼓励;当他们犯了错误时,尽量用谈心、交换意见,鼓励改正的方式代替批评,保护学生的自尊心,树立“自立、自强、自信”观念,让每一位学生爱学乐学。只有爱,才能赢得爱,你爱教育事业,教育事业也会爱你,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。你爱学生,学生也才会爱你。 教师应该处理好教师的角色和师生关系。在新课程改革中,教师已经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“平等中的首席”,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。传统师者总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:什么都在学生之上,教师要扮演一个居高临下的圣者的角色,这自然就导致了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上下尊卑的关系。 教师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班级生活。在班级生活中,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建立一个信念:这是我们的班级,我们应当竭力使之变成最好的。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设计班级的形象与精神追求,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平等、自由、民主、尊重、信任、友善、理解、宽容、亲情与关爱,同时受到激励、鞭策、鼓舞、感化、召唤、指导和建议,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。在班级生活中,教师应拓宽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,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,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“权威”的定论,敢于奇思妙想。 教师应该营造积极、互动的课堂生活,通过情境创设,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,给思维以动力。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,合作交流,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,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、优势互补,增强合作意识,提高交往能力、口头表达能力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和反思的教师。 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:“教师就像用以识别地图的图例。”教师要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一个标志,在教学情况瞬息万变的今天,就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、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。这是关系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一个关键因素,也是关系到教育能否实现“素质教育”转向的现实问题。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,但一个教师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地去努力达成。 作为一名教师,还需要各方面的知识。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,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。学生年龄越小,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,他就越会把教师当做百科全书。在他们眼里,教师是无所不知的,而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,他就非常失望。所以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。 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。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己成长的核心因素。教学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,它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。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。根据教学过程的先后进程,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、教学中、教学后三个阶段。教学前的反思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,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探索;教学中,反思使教学少走弯路,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;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更趋理性化,使教学经验理论化。教学后的反思是最易被忽视的却又非常重要的环节,它能够借助行动研究,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、教学手段、教学方法的问题,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。教师在反思中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,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;在反思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,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,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。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,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,以积极的生存心境、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。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,他应该非常关注社会,非常关注人类命运,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。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。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、人口等问题,才能唤起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。面对SARS,面对生活中的一些迷信做法,面对世界发生的种种不正常的现象,如果教师整天关心的是名次,是分数,孩子们的心胸怎么能得到开阔与发展t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是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,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,做到人人参与活动,人人健康发展。因此,在新课程改革中,每一位教师都只有把握自己的分量,找到自己的位置,才能收到“双赢”的效果。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