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:有时为讲好一堂课煞费苦心地做了准备,但临堂时却莫名其妙地感到别扭,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抑制着思维,脑子里一片迷惘,混沌不清,思路狭窄,语言乏味,使课堂似一潭死水,激不起活跃的浪花。而有时又觉得自己的才思异乎寻常的敏捷,丰富生动的词语、妙趣横生的幽默,信手拈来无不得心应手。 同样一个人,讲课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呢?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的临堂心理状态和情绪发生了变化。 心理学家认为,人在心理平衡、心情舒畅的情况下,就会思维敏捷,记忆清晰,感受力和创造力异乎寻常的强,工作效率也特别高;反之当心理受挫,情绪沮丧消沉时,就会出现思维迟钝、记忆衰退和各种能力下降的情况。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知识灌输,而是一项富于灵活性、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复杂活动,不仅需要认真仔细地做好课前准备,也要求教师在临堂时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沛的精力,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。 那么,教师如何才能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?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。 一是要认识到教师的心理素质与教学效果的密切关系。教师的心理状态极佳、情绪高昂时,能够自然地吸引和感染学生,使之亢奋并进入学习最佳状态。这时师生都能聚精会神,积极思考,举一反三,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。 二是教师要锻炼意志,增强自制力。学生课前准备不足,作业未完成,教室里灰飞尘扬,黑板未擦等,都可能破坏教师的情绪。在这种情况下,教师千万不可轻动肝火,而要冷静地控制不良情绪的冲动,保持心理平衡,设法扭转局面。课堂是神圣严肃的,但绝不是刻板僵死的。只要教师具有心理优势,遇难不燥,临变不乱,就可以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化解不利的因素,巧妙地驾驭课堂,创造理想的课堂气氛。当然,影响情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,工作、家庭、人际关系和健康状况,甚至自然环境的变化,都可以影响人的情绪,引起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心理反应。作为一个有修养的教师,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生活、工作和各种社会现象,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达观开朗,奋发向上,努力保持心理平衡,以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。 三是养成课前静一会的习惯。安神静心、酝酿情绪、默想教学要点等步骤,是进入良好的教学境界的必要条件。有些教师对此不大在意,临上课时才匆匆忙忙地拿教案,找粉笔,上课后情绪久久安定不下来,半天想不起上一堂课讲到了哪里,这堂课该从何讲起。在这样一种松散疲塌的精神状态下,必然上不好课。我们不能把预备上课视为细枝末节,而应该把它当作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来重视。 四是对讲好课要充满信心。认真、扎实的课前准备是信心的基础。对于备课,我们不仅应从狭义方面(把握教材、熟悉了解学生、选择适当方法、写成教案)进行准备,而且也应从广义方面(教师平时多方面的学习探索,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,教学规律和方法的探索,语言表达的锻炼等)理解。课堂上的思若泉涌,挥洒自如,是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规律、方法的执著探索紧密联系着的。如果你在这些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,并且颇有收获,就可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,一展才学。 |
|
|